模型核心基元具體提示句子 —— 作者:王教成#
語言理解基元(38 項)#
編號 | 基元名稱 | 具體提示詞句子 |
---|---|---|
1 | 分詞定位器 | 請標註輸入中文文本的分詞邊界,具體包括詞首、詞中、詞尾、單字成詞和專名邊界的位置標記。 |
2 | 子詞分割器 | 使用 BPE 編碼、Morfessor 算法、詞根 - 詞綴分離或複合詞分解策略,將未登錄詞分割為子詞單元。 |
3 | 依存關係分析器 | 為當前句子構建依存樹,標註主謂、賓語、間接賓語、旁語、狀語從句、定語和名詞修飾等關係。 |
4 | 短語結構分析器 | 標記複雜句式的短語邊界,識別句子、名詞短語、動詞短語、介詞短語、形容詞短語、副詞短語和從句等結構。 |
5 | 句法角色標註器 | 識別修飾結構的核心成分,包括施事、受事、與事、工具、處所、來源、目標、時間、方式、原因、結果、範圍、受益者和伴隨等角色。 |
6 | 實體識別器 | 從輸入文本中提取命名實體,類型包括人名、地點、組織、日期、時間、貨幣、百分比、數量、序數、基數、產品、事件和藝術作品等。 |
7 | 指代消解器 | 將代詞綁定到最近實體,處理人稱代詞、指示詞、關係代詞、反身代詞和零形式等指代類型。 |
8 | 語義角色標註器 | 標註事件描述的施受關係,框架元素包括施事、受事、工具、起點、終點、處所、時間、方式、原因、目的、程度、話語、狀語和受惠等。 |
9 | 概念鏈接器 | 將術語鏈接到知識圖譜,關聯同義、反義、上位、下位、整體、部分和屬性等關係。 |
10 | 對話狀態追蹤器 | 確認當前對話的核心焦點,狀態槽包括意圖、槽值、確認狀態、待補充信息和對話行為等。 |
11 | 共指鏈構建器 | 關聯跨句實體的指代鏈,節點包括顯性提及、代詞指代、零指代、橋接和預指等。 |
12 | 隱式推理器 | 補全省略語句的邏輯鏈,推理類型包括因果、條件、讓步、目的、對比和時序等。 |
13 | 行為分類器 | 分類用戶輸入的意圖類型,包括告知、請求、確認、問候、感謝、道歉和結束等行為。 |
14 | 情感極性檢測器 | 量化文本內容的情感值,極性分為強烈正向、正向、中性、負向和強烈負向級別。 |
15 | 語境感知融合器 | 融合多源上下文信息,維度包括時間、空間、社交、任務、語言和模態等。 |
16 | 歧義消除器 | 按當前領域解析多義詞,策略包括上下文優先、領域適配、高頻優先、用戶画像和多模態線索等。 |
17 | 時間錨定器 | 轉換相對時間為絕對時間,類型包括絕對日期、相對時間、時長、周期時間、時間區間和修正時間等。 |
18 | 隱喻解析器 | 提取比喻表達的字面含義,映射類型包括具體到抽象、感官到情感、空間到時間和動物擬人等。 |
19 | 反諷檢測器 | 識別語句的反諷意圖,特徵包括詞彙對立、語境矛盾、誇張和語調標記等。 |
20 | 模糊限定符解析器 | 量化模糊描述的概率區間,量級分為極高(>90%)、較高(70-90%)、可能(50-70%)、較低(30-50%)和極低(<30%)。 |
21 | 話題邊界檢測器 | 標記對話的主題切換點,包括主題開始、延續、切換、恢復和結束等標記。 |
22 | 意圖優先級評估器 | 排序多請求的緊急程度,級別分為緊急(<1 分鐘)、高(<10 分鐘)、中(<1 小時)和低(>1 小時)。 |
23 | 多語言對齊器 | 對齊混合語言的詞性標籤、依存關係、實體類型、語義角色和句法樹等單元。 |
24 | 口語特徵處理器 | 補全口語片段的省略成分,包括主語、謂語、賓語、虛詞和話語標記等。 |
25 | 文檔結構解析器 | 識別排版元素的層級結構,包括主標題、副標題、子標題、段落、無序列表、有序列表、表格、插圖和腳註等。 |
26 | 格式錯誤糾正器 | 修正語法錯誤的語句,錯誤類型包括主謂一致、時態、語序、成分缺失、冗餘和格錯誤等。 |
27 | 領域術語識別器 | 標註專業文本的特殊詞彙,領域包括醫學、金融、法律、計算機、工程、生物、化學和藝術等。 |
28 | 方言適應器 | 將方言詞彙轉換為標準表達,層級包括詞彙、句法、音系、語用和語篇等。 |
29 | 文化參照解析器 | 解釋文化符號的隱含意義,維度包括歷史、宗教、社會習俗、文學和民俗等。 |
30 | 情緒強度量化器 | 計算激烈措辭的情緒強度,強度分為微弱(0.0-0.2)、中等(0.3-0.5)、強烈(0.6-0.8)和極端(0.9-1.0)。 |
31 | 語音轉文本後處理器 | 優化 ASR 輸出的文本質量,處理同音詞、填充詞、韻律、非流利和背景噪聲等問題。 |
32 | 非語言符號解釋器 | 將表情符號、手勢、韻律標記、特殊標點和擬聲詞等轉換為情感描述。 |
33 | 隱含前提檢測器 | 揭示陳述的未明說假設,前提類型包括存在、事實、評價、規範和認知等。 |
34 | 否定範圍分析器 | 劃定否定詞的作用範圍,範圍包括詞彙、短語、小句、句子和語篇等。 |
35 | 疑問類型分類器 | 分類疑問句的回答類型,包括是非問、特指問、選擇問、附加問、反問和陳述問等。 |
36 | 命令力度評估器 | 量化指令的強制程度,力度分為建議(0.0-0.3)、請求(0.4-0.6)、指令(0.7-0.9)和強制(1.0)。 |
37 | 文體風格識別器 | 分析文本的語言風格,風格軸包括正式度(0-1)、專業度(0-1)、情感度(0-1)和詳略度(0-1)。 |
38 | 跨模態對齊器 | 計算圖像與文本的匹配度,對齊對象、動作、場景、屬性、情感和時序等元素。 |
知識操作基元(29 項)#
編號 | 基元名稱 | 具體提示詞句子 |
---|---|---|
1 | 知識檢索器 | 檢索指定實體的屬性信息,目標包括實體屬性、關係、事件細節、分類樹和規則等。 |
2 | 關係推理機 | 推導實體 A 與實體 B 的隱含關係,包括因果、部分、分類、時序、空間、所屬和相似等關係。 |
3 | 屬性填充器 | 補全對象的缺失屬性,策略包括默認值、推理值、相似實體、用戶指定、統計值和本體約束等。 |
4 | 時間推理機 | 計算時間序列的精確間隔,操作包括間隔、之前、之後、期間、重疊、包含和緊鄰等。 |
5 | 空間推理機 | 推算地點 A 對地點 B 的方位,關係包括北、南、東、西、內部、相鄰、包含、近和遠等。 |
6 | 數值估算器 | 量化模糊數值的概率分布,方法包括高斯分布、均勻分布、三角分布、專家估計和歷史平均等。 |
7 | 概念分類器 | 構建概念的分類層級樹,關係包括上位、下位、並列、反義、部分和整體等。 |
8 | 反事實模擬器 | 推演假設條件的發展路徑,維度包括時間線、因果、概率和行為者等。 |
9 | 知識衝突解析器 | 仲裁矛盾來源的可靠性,策略包括最新源、權威源、多數源、多方印證和用戶偏好等。 |
10 | 本體映射器 | 映射領域術語到標準本體,包括等同、子類、父類、部分匹配和不相交等映射。 |
11 | 常識推理器 | 基於日常經驗推導結論,類型包括物理、社會、生物、心理、時間和空間等常識。 |
12 | 事件鏈條構建器 | 建立連續事件的因果鏈,關係包括前提、觸發、促成、阻止、終止、子事件和關聯等。 |
13 | 類比引擎 | 匹配 A與 C:? 的相似性,映射類型包括結構、功能、比例、表層和因果等。 |
14 | 知識完整性檢查器 | 標記關鍵信息的空缺點,包括關鍵屬性、必要關係、上下文值、時間一致和信源引用等。 |
15 | 跨領域遷移器 | 遷移 A 領域知識到 B 領域,方法包括類比、抽象、重實例化、適配和遷移學習等。 |
16 | 概率事實更新器 | 調整假說的置信度,因子包括新證據、矛盾、時間衰減、信源可靠度和語境權重等。 |
17 | 複雜系統建模器 | 分析多因素的相互作用,要素包括行為體、交互、反饋、湧現、環境和約束等。 |
18 | 約束傳播器 | 求解帶限制的優化問題,約束類型包括資源、時間、邏輯、物理、領域和用戶約束等。 |
19 | 模式擴展器 | 從具體案例推導通用規則,方向包括特殊到一般、具體到抽象、局部到全局和實例到規則等。 |
20 | 知識融合器 | 合併多來源的信息,策略包括共識、加權平均、上下文、層級和衝突解決等。 |
21 | 概念精煉器 | 精煉模糊定義為精確描述,方法包括定義、示例、必要條件、充分條件、原型和操作化等。 |
22 | 認知偏誤檢測器 | 識別相關≠因果的邏輯謬誤,偏誤包括證實、可得性、錨定、相關非因果、框架效應和群體思維等。 |
23 | 知識可靠性評估器 | 分配不同來源的可信權重,指標包括信源類型、證據級別、時效、佐證數和專家共識等。 |
24 | 趨勢外推器 | 基於歷史數據預測趨勢,模型包括線性、指數、邏輯、季節、自回歸和神經網絡等。 |
25 | 情景模擬器 | 構建事件場景的發展路徑,參數包括行為體、環境、觸發條件、時間線、約束和隨機變量等。 |
26 | 抽象層級選擇器 | 按需切換解釋的詳細度,層級包括概念、機制、實例、隱喻和數學等。 |
27 | 知識蒸餾器 | 提取複雜信息的核心點,輸出包括要點、原理、行動項、決策規則和核心證據等。 |
28 | 多模態知識整合器 | 統一文字和圖像的表徵,目標包括相互印證、補充、消歧、融合和對齊等。 |
29 | 知識版本追蹤器 | 標記過期數據的時效狀態,狀態包括有效、棄用、衝突、未驗證和待更新等。 |
語言生成基元(32 項)#
編號 | 基元名稱 | 具體提示詞句子 |
---|---|---|
1 | 信息選擇器 | 按用戶背景過濾知識點,標準包括相關性、新穎度、用戶已知、重要性和充分性等。 |
2 | 結構規劃器 | 組織複雜回答為三層結構,模板包括問題解決、對比、時序、因果、總分和分類等。 |
3 | 指代表達優化器 | 替換重複名詞為代詞,形式包括代詞、指示詞、省略、名詞復現和限定描述等。 |
4 | 連接詞選擇器 | 插入邏輯關係連接詞,關係包括遞進(而且 / 此外)、轉折(但是 / 然而)、因果(因此 / 所以)、時序(然後 / 隨後)和條件(如果 / 除非)等。 |
5 | 時態一致性引擎 | 統一全文的時態框架,包括過去、現在、將來、假設和敘事等時態。 |
6 | 數量表達優化器 | 匹配數值的對應量詞,策略包括精確值(42)、約數(約 50)、區間(40-60)、相對量(大多數)和概率(80% 可能性)等。 |
7 | 正式度調節器 | 調整輸出的正式程度,級別包括儀式(0.9)、專業(0.7)、中性(0.5)、口語(0.3)和俚語(0.1)等。 |
8 | 領域術語適配器 | 切換專業領域的術語集,術語庫包括醫學(CT/MRI)、金融(IPO/ROI)、法律(原告 / 不可抗力)、計算機(API / 區塊鏈)和工程(扭矩 / 應力)等。 |
9 | 文化敏感過濾器 | 替換禁忌詞為中性表達,敏感項包括禁忌、歷史創傷、宗教、性別、種族和政治等。 |
10 | 邏輯驗證器 | 驗證因果鏈條的合理性,檢查點包括前提、因果鏈、矛盾、完整性和循環論證等。 |
11 | 事實一致性檢查 | 核對知識庫的衝突點,衝突類型包括時間、數值、實體、事件、屬性和語境等。 |
12 | 情感滲透器 | 注入指定類型的情感色彩,情感包括喜悅、悲傷、憤怒、驚訝、恐懼、信任、厭惡和期待等。 |
13 | 受眾適配器 | 按用戶認知調整複雜度,維度包括專業度(外行 / 專家)、年齡(兒童 / 成人)、語言水平(A1/C2)、文化背景(東方 / 西方)和使用場景(工作 / 社交)等。 |
14 | 修辭優化器 | 添加比喻增強感染力,手法包括隱喻、明喻、誇張、擬人、反諷、排比和對偶等。 |
15 | 冗餘消除器 | 刪除重複內容的冗餘詞,類型包括詞彙重複、結構重複、語義重複、語篇重複和同義復述等。 |
16 | 歧義預防器 | 明確代詞的具體指代,策略包括顯性指代、語境錨定、消歧詞、避歧表達和註釋說明等。 |
17 | 信息密度控制器 | 壓縮或擴展內容的密度,操作包括摘要(壓縮 50%)、詳述(擴展 200%)、刪細節、增案例和重點標注等。 |
18 | 對話策略選擇器 | 啟用提問或引導策略,策略包括開放式問題、封閉式問題、主動引導、確認、告知和指令等。 |
19 | 多語言生成器 | 同步輸出雙語內容,模式包括並列雙語、語碼轉換、源語言主導、目標語言主導和語言中立等。 |
20 | 多媒體協調器 | 生成匹配圖像的描述,協調包括描述圖像、引用圖表、補充音頻、同步視頻和標註重點等。 |
21 | 錯誤恢復生成器 | 提供知識超限替代方案,策略包括部分回答、轉向安全話題、聲明限制、建議替代方案和延遲響應等。 |
22 | 解釋深度選擇器 | 控制解釋的詳細程度,層級包括概述(5 歲)、關鍵機制(中學生)、技術細節(本科生)、學術原理(碩士)和數學推導(博士)等。 |
23 | 反事實表述器 | 規範描述假設場景,標記包括假設、反事實、條件、模擬和假設分析等。 |
24 | 立場表達器 | 聲明支持或反對的立場,強度包括強烈支持、弱支持、中立、弱反對和強烈反對等。 |
25 | 模糊性控制器 | 為不確定結論添加概率,標記包括概率(P=0.8)、置信度(95% CI)、範圍(30-50%)、估算(≈100)和可能(較大概率)等。 |
26 | 元溝通生成器 | 分步解釋自身推理過程,元素包括推理步驟、假設、不確定性、備選推理和局限聲明等。 |
27 | 倫理權衡表述器 | 對比不同方案的利弊,維度包括收益、風險、公平、自主權、隱私和問責等。 |
28 | 格式規範器 | 添加標題或列表排版格式,元素包括標題、列表、表格、引用、重點、強調和超鏈接等。 |
29 | 語境銜接器 | 引用前文延續話題,手段包括代詞指代、詞彙復現、話語標記(因此 / 然而)、省略和平行結構等。 |
30 | 即時修正器 | 優化生成中的內容質量,修正包括語法、邏輯、事實、風格、連貫性和簡潔性等。 |
31 | 安全邊界控制 | 終止危險請求的響應,攔截包括倫理(歧視)、法律(違法)、安全(危險操作)、欺騙(虛假信息)和隱私(敏感數據)等。 |
32 | 生成多樣性選擇器 | 調節創意內容的創新度,軸包括詞彙(同義詞替換)、句法(句式變換)、語義(多角度表達)和結構(總分 / 分總)等。 |
推理與決策基元(18 項)#
編號 | 基元名稱 | 具體提示詞句子 |
---|---|---|
1 | 規則引擎 | 執行符合條件的硬規則,規則包括條件語句、例外、優先級、時效和作用域等。 |
2 | 類比推理機 | 匹配相似場景的知識遷移,映射包括結構、功能、過程、關係和比例等。 |
3 | 概率推理器 | 計算多選項的概率分布,模型包括貝葉斯、馬爾可夫、決策樹、蒙特卡洛和神經網絡等。 |
4 | 優化選擇器 | 平衡多目標的權重關係,目標包括成本、時間、質量、風險、可行性和公平性等。 |
5 | 溯因推理機 | 反推現象的最可能原因,模式包括最佳解釋、多假設、奧卡姆剃刀、一致性和可檢驗性等。 |
6 | 因果圖構建器 | 繪製多變量的因果網絡,節點包括根因、直接因、促成因、混雜因子、中介、調節和結果等。 |
7 | 約束求解器 | 在限制條件下求最優解,約束類型包括硬約束、軟約束、不等式、等式、邏輯和資源等。 |
8 | 道德權衡框架 | 評估方案的倫理影響,原則包括自主、行善、不傷害、公正、誠實和問責等。 |
9 | 成本效益分析器 | 計算成本 / 效益比值,維度包括有形成本、無形成本、短期收益、長期收益和機會成本等。 |
10 | 風險預測器 | 量化決策的潛在風險,類型包括財務、聲譽、操作、戰略、合規和系統性等。 |
11 | 替代方案生成器 | 創建主方案的備選計劃,方向包括保守、創新、最低成本、最穩健、最安全和最高效等。 |
12 | 反證引擎 | 尋找反對假設的證據,方法包括反例、矛盾、邊界條件、假設失效和歸謬等。 |
13 | 系統思考模型 | 分析二階和三階影響,層級包括一階、二階、三階、湧現和反饋環等。 |
14 | 偏見檢測器 | 掃描群體處理的差異,偏見包括人口、認知、抽樣、測量、證實和隱性等。 |
15 | 時間敏感性評估器 | 啟用快速響應模式,響應級別包括實時(<1 秒)、緊急(<10 秒)、標準(<1 分)和批處理(>1 分)等。 |
16 | 資源優化器 | 按優先級分配計算資源,資源包括 CPU 算力、內存、時間、數據、帶寬和存儲等。 |
17 | 知識斷層標識器 | 聲明能力邊界的限制,斷層包括超範圍、數據不足、信源衝突、理論限制和實踐約束等。 |
18 | 可實施性評估器 | 檢查方案的操作難度,障礙包括技術、資源、政策、人為因素、環境和倫理等。 |
元管理基元(18 項)#
編號 | 基元名稱 | 具體提示詞句子 |
---|---|---|
1 | 注意力聚焦器 | 提升關鍵詞、實體、意圖、衝突點和異常值等目標的權重。 |
2 | 注意力抑制器 | 忽略對話歷史中的無關項、冗餘、低置信(<0.3)、有偏數據和噪聲等內容。 |
3 | 有害內容探測器 | 攔截危險請求的內容,類型包括仇恨、暴力、自傷、非法、欺騙和敏感等。 |
4 | 幻覺抑制器 | 標記低可信陳述,協議包括事實錨定、置信閾值 = 0.8、三方信源、時間一致和語境相關性等。 |
5 | 計算預算分配器 | 分配資源給優先任務,分配比例包括高優先級(60%)、中優先級(30%)、低優先級(10%)和延遲處理(0%)。 |
6 | 早期終止預測器 | 終止低置信度分支,條件包括低置信(<0.2)、高不確定(>0.8)、矛盾、資源超限和循環檢測等。 |
7 | 決策歸因分析器 | 追溯輸出的關鍵輸入,要素包括輸入數據、知識源(KB_ID)、規則集、語境因素和模型參數等。 |
8 | 置信度校準器 | 附加結論的可靠性分數,依據包括信源可靠度(0-1)、數據質量(0-1)、模型精度(0-1)和一致性(0-1)等。 |
9 | 矛盾監控器 | 檢測輸入與輸出的矛盾,類型包括事實矛盾、邏輯矛盾、語境矛盾、輸入輸出矛盾和信源衝突等。 |
10 | 知識時效性驗證器 | 標記過期數據狀態,狀態包括最新(<1 月)、陳舊(1-6 月)、棄用(>6 月)和時效敏感(需實時)等。 |
11 | 思維鏈優化器 | 對複雜問題分步推理,方法包括分步、可視化、自我批判、多視角和簡化等。 |
12 | 公平性審核器 | 掃描群體處理差異,維度包括人口統計、地域、時間、結果分布和可及性等。 |
13 | 透明度控制器 | 解釋以上推理過程,級別包括全透明(顯示所有推理)、部分透明(顯示關鍵步驟)、不透明(僅輸出結果)和按需披露(用戶請求時)等。 |
14 | 資源回收器 | 釋放閒置模塊、緩存數據、中間結果、過期會話和低優任務等資源。 |
15 | 能力邊界標記器 | 聲明無法處理的範圍,包括領域限制(如醫療診斷)、任務限制(如創意生成)、推理限制(如高階邏輯)和倫理限制(如武器設計)等。 |
16 | 魯棒性增強器 | 解析含噪聲輸入,策略包括噪聲過濾、歧義處理、糾錯、回退機制和對抗防禦等。 |
17 | 版本協調器 | 確保新舊版本兼容,規則包括向後兼容、向前兼容、版本映射、漸進更新和衝突解決等。 |
18 | 性能 - 質量權衡控制器 | 平衡響應速度與精度,模式包括速度優先(響應 <0.5 秒)、質量優先(置信> 0.9)、自適應(動態調節)和用戶定義(滑塊控制)等。 |